星期六, 1月 21, 2006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從電影開頭字幕表上看到導演、編劇與女主角是同一個名字時,這部電影就已經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畢竟連在好萊塢裡也沒幾個女性導演的現在,一部以女性為導演的中國大陸電影,是很有話題性的。而這部以中國影壇新起之秀徐靜蕾為主導者的小說改編影片,因為導、演一體(導演身兼女主角)的特殊性,使得我很難不從作者論的觀點來分析這部耗資兩千萬人民幣所完成的話題電影。

整部片除了導演本身的特殊性外,男主角姜文、攝影師李屏賓都算是大腕級的人物,尤其李屏賓那種精準的攝影機移動與光影的藝術性,在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中已經有著完美的表現,在這部片中更是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我甚至想大膽的說,是李屏賓的攝影功力使這部電影真的活了起來。這當然不是說導演的表現不好,只是比較起來,攝影師的個人風格比起導演個人風格有更完整的呈現。

這樣的結果,使得這部電影給人有點迷路的感覺。小說改編電影本來就不容易,尤其是文學性強的小說,在節奏與角色鋪陳都和電影需求有著極大的差異。要能不照本宣科的表達原著內容,又不離開原著陳義太遠,是對編劇的極大考驗。導演徐靜蕾身兼導、編、演三職,照理說應該可以有極大的發揮空間,整部電影應該也是能徹底表現出其個人風格的成品才對。但是,也許是原著本身記述性的敘事,使得編劇在改寫時,很容易的就順著小說的篇章一步步的走了下去。所以我們在本片中並沒有看到很出人意表的場面調度或是一些改編電影如「時時刻刻(The Hours)」中的跳躍性剪接來呈現出時間平行性的類似情節。

當然,徐靜蕾本人在影片中的表演是很出色的。在對手是影帝姜文的挑戰下,徐靜蕾不管是在角色性格的掌握或是對手戲對抗性的拿捏上,都很有影后的架式。印象最深的場景就是在戲園看戲的一段,女主角一方面跟黃覺所飾演的軍人男友冷戰,一方面又深情款款的望著那個讓她難忘的舊情人姜文與其他女人打情罵俏,那種融冷艷、愛慕與嫉妒於一體的演技,堪稱整部電影中最精采的橋段。

但是,若從導演的角度上來看,雖然得到西班牙聖賽巴斯汀影展的最佳導演獎,我仍然覺得徐靜蕾在本片的表現不算優秀。感覺上,整部電影仍然只像是個場景與成本放大了的「花樣年華」或是「阮玲玉」。也就是說,攝影師李屏賓把王家衛的影像詩學給帶了過來,而徐靜蕾將原著場景從原來預設的現代改到30、40年代的劇本更動,也只是讓我們看到一個與阮玲玉故事相似的大時代背景罷了。這也是為何前面會提到攝影救活了整部片的最大原因。
其實,電影越看越多後,有時候發現電影還真的是一門影像的藝術。在沒有受過電影教育之前,我們常常會把電影的重點放在劇情的進展與角色的表演上,對於攝影機的運用甚或所謂電影語言或是影像詩學的概念就很少有所體悟。但是,從蔡明亮、王家衛、侯孝賢或是西班牙的維克多‧艾理斯(Victor ERICE)、伊朗的阿巴斯(Abbas)的影片中,我們可以漸漸看到電影有時候也可以是純影像的。有時候一個鏡頭可以表現出的內容勝過千言萬語,就算是如岩井俊二的青春電影「花與愛麗絲」,攝影師篠田昇也展現了過人的攝影機表現,使得一部原來可能只是通俗偶像電影的影片有了更值得玩味的深度。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應該也算是精采的作品吧。

星期五, 1月 13, 2006

2005金馬影展觀察

2005金馬國際影展觀察心得

今年因為台北電影節的舉行時間比去年延後,而金馬影展又因為哈利波特的上映時間而必須提前的關係,讓人覺得這次的金馬影展有一種很突然也很臨時的感覺。實際上從影展舉行期間的情況來看,所呈現出來的也有那麼一點「見招拆招、隨機應變」的味道,不過也多了幾分驚喜。

選片主題繁雜 觀眾選片困難

這次的影展,不管從影片的數量與主題的設定上來看,都比去年有大幅度的增加,光從影展選片手冊的厚度上就讓人驚艷。足足多了一倍的厚度,卻也同時使得選片難度增加。尤其這次的相關巡迴講座除了沒有個校園巡迴部份外,主要關於影片介紹的部分好像也只有套片首賣會那一場,其他則大多是針對特定主題的部分。對於一般平常較難接觸相關訊息的影迷而言,在這次的影展裡要想選到自己喜愛的片型,除了自己得多做功課外,運氣恐怕也佔了很大的成分。
而整個影展中,在主題規劃上也有相互交纏混雜與定位上的問題。大師饗宴大概是最沒有爭議的部分,但是其他的主題大多都有一些盲點了,像是影迷嘉年華就一直受到大家的討論。而全球視野的單元中,似乎也有點分配不均的感覺,例如亞洲地區有17部,但是拉美與非洲卻各只有五部和三部北美只有一部。雖然知道有時候各地區的片數分配有先天上的困難,但是看起來還是有點奇怪。

手冊簡介太過含糊

除了主題設定過多造成選片的困難外,影展手冊中對每部片的簡介大多太過含混,常常有交代不清的感覺。例如在匈牙利新浪潮中的「凡塵聖女(Johanna)」,整個簡介中講到了奇幻與性交等感覺上較有賣點的部分,卻沒有認真的告訴觀眾,這其實是部道道地地的歌劇,而且連歌舞都還不太算,其他類似的情況也比比皆是。
這樣的方式當然是為了票房上的考量,但是有時候會不會有反效果。畢竟金馬影展是一個常態性的影展,生意不是只做一次的。如果因為這樣一些「善意的謊言」而造成一個可能的潛在影迷以後再也不敢去看影展片,那這個損失不可謂不大。會有這樣的想法最主要倒不是我個人有這種經驗,而是聽了許多同學因為看到不少「地雷片」的抱怨,現場的觀察中,也發現本屆的影展裡,中途離席的觀眾人數明顯較往年多出許多,幾乎每場電影都有數位離席者。我想,會來看影展的人應該都已經是對電影有一定接受度的觀眾了,若還會有因看不下去而離席的情況,那顯然是對影片或主辦單位的一種抗議,個人認為這種情況不可小覷。

座談場次增加 驚喜不斷

這次影展最讓人驚喜的地方就是邀請的影片導演座談數量比起往年多很多,尤其一些頗具名氣的導演或演員都有出席,並參加映後座談,讓影迷們驚喜連連。
個人所參加的場次裡就碰上了「B級電影史」的導演Stuart Samuels與著名的達頓兄弟,尤其是Stuart Samuels更是從我看這幾次影展來印象最深刻的導演。他對觀眾的提問幾乎是每題細答到像是在上課一樣,而觀眾的發問也一個又一個的不間斷,最重要的是,那場午夜12點10分開演的片子映後座談是在半夜兩點開始,印象中一直到快三點才在策展人的抱歉聲中結束。而達頓兄弟的那場則是在「美麗蘿塞塔」的映後座談,這場的座談就沒那麼有趣了,甚至還有個發問者居然問了個導演才回答完的問題,當場引來全場觀眾的罵聲,大概是這場座談最有趣的地方。
其實從這次影展邀請導演員的方法上來看,有許多與其他廠商合作的部分。像是達頓兄弟的來訪就是與李崗先生的雷公公司所合作,其他幾位也都有相關的廠商贊助或合作,這應該是這次影展可以請到比往年更多的貴賓參加的原因之一吧。

舉辦時間之規劃應改善

雖說是為了因應華納影城的時間安排,無奈中將影展提前舉行,但是這個時段實在是有待商榷。尤其影展主要的觀眾群是大學生,而這兩週剛好是各大學院校的期中考週,對於票房一定有程度上的影響。而整個影展的前置作業感覺上也開展的嫌慢,幾乎在還搞不清楚有什麼片子的時候就要買票了。而還不確定這些片子的內容或方向時就要劃位了。這種情況應該除了對我們這些要做功課所以一定要看的學生比較沒影響外,對一般的觀眾應該就嚴重影響到了他們的觀影意願與權力。
另外,這次有幾場戲的播映時間實在嫌晚了點,午夜12點以後的幾乎是天天有,有的甚至還有晚到半夜1:40才開場的。影展片不比一般商業片或午夜場電影,那麼晚的時間對於影迷實在是一種毅力與耐力的煎熬。而且許多觀眾大多是學生又以女孩子居多,看完電影甚至已經三四點鐘,對許多甚至沒有交通工具的她們,真的是一道難題。

觀眾凝聚力不似往年活絡

今年的影展少了觀眾票選單的部分,感覺上好像就少了點參與感。記得去年幾場觀眾票選最高的影片像是「花與愛麗絲」、「寶萊塢之不可能任務」都有全場鼓掌喧鬧的場面出現,而兩部片在觀眾票選也獲得前十的名次,但今年好像就沒有這樣的熱鬧場面出現了。另外,這次主辦單位的櫃檯與留言版都設置在場地的最北邊,就整個動線上看,比較不能吸引出入人群的目光。雖然去年設置的位置也差不多,但是去年留言版與一些公告分布的位置比較平均,而會後的簽名或照相地點也比較分散。今年就全部都擠在一角,感覺上比較沒有那種凝聚力。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大體上來看,雖然對此次影展有諸多抱怨,但是也讓人看到本屆策展人的企圖心。感覺上,金馬影展有一年比一年更擴大的規模,也讓我們這些只能在台灣的學生或電影熱愛者有了更好的機會去接觸這些難得碰到的影片。當看到每次的影展所放映的片數越來越多,邀請的來賓也更多元,入場的觀眾也愈國際化,就讓人對這樣的影展舉辦更有認同。 當然,擴張時會遇到瓶頸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困難,但是只要一屆又一屆的辦下去,真正獲得成長的就不僅僅是影迷或是承辦的人員,而是健全整個台灣的電影市場與觀影口味。也幫身在這裡的我們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

星期四, 1月 12, 2006

性愛寶典

性愛寶典 丘淳仁

以數段短篇集結而成的電影很多,可是像這部將那麼多種類型電影組合在一部片裡的還真是少見。喜劇大師伍迪艾倫用七個短片,給大家來了一堂「伍氏」性教育課程之外,也讓我們見識到,喜劇原來是可以用那麼多種類型來呈現的。

從開場模仿哈姆雷特的橋段中,父親的遺囑竟然要求主角一定要搞上皇后開始,就注定了這將是一部瘋狂荒謬的爆笑喜劇電影。所以有著美麗嬌妻的醫生在病人的介紹下開始有了婚外情,而且一發不可收拾的愛到天荒地老,只不過婚外情的對象是隻羊。神似安東尼奧尼名片「春光乍現」中主角的風流攝影師,為了克服愛妻的性冷感,而拋下男人的自尊,尋遍各種方法只為勾起老婆的「性」趣。當恐怖博士在古堡中進行各項性學實驗時,竟然製造出了想都想不到的驚人怪物,一個有著精密籌畫犯罪能力的巨型殺人乳房。

種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誇張劇情,講的卻是實實在在對性的疑惑。伍迪艾倫藉由狂想式的故事與劇中人不可思議的反應,來突顯出一般人對「性」這件事情在認知上的荒謬,也讓大家看到身為大師級導演的伍迪,對於「性」這檔事的不避諱。在有伍迪親自演出的片段中,那種自我焦慮神經質的伍氏特殊風格也處處可見。尤以最後一段裡那個焦慮的精子最經典。開場的小丑所表現的,也反映出伍迪賴以出道的老本行,脫口秀演員所最擔心的問題。

當然,從純粹對電影內容的評價上來看,這整個七段影片所呈現出來的程度與幽默和後來的經典作品安妮霍爾有一段差距。但是,這也成為這部電影最有趣的地方。感覺上,伍迪有意在本片中作各種實驗。如何以類型電影的元素來呈現完全不相關的東西,如何以荒誕的劇情創造出喜劇的笑點。甚至,如何大開前輩們的玩笑,硬是把經典作品的場景、橋段、角色設定等元素套上「性」的外衣。

伍迪艾倫一向不避諱在電影作品中大談對性的觀點與想法,也常常以自身成長經驗與遭遇作為例子,對觀眾傳達他對性的誠實。在現實生活中,伍迪的婚姻生活也同樣值得討論,尤其晚近與養女的相戀到結婚,都在在反映了其作品中所傳達那種對性這個話題的開放態度。

也許就像片頭片尾的主題曲所唱的:「Let’s misbehave!」讓我們忘了規矩吧。有時候,太過重視禮教約束,反而產生的是一種更為極端更為變態的生活方式。誠實的面對自我,認真的去探討自己的生理需求,應該會是比較健康的一種態度吧!

北非行路遙

北非行路遙 丘淳仁

要拍一部以音樂為主題的電影,究竟有多少種呈現方式?最常見的可能是歌舞片,以表現手法來呈現。也有許多以自傳式半紀錄片的寫實手法,呈現音樂世界的美好(或灰暗)。但是,有沒有影片能使樂曲自己說話,又呈現出豐富人文內涵的呢?【北非行路遙】給我們帶來的就是這種音樂與故事相輔相成,合而為一又各有表現的經典作品。

猶記得今年十一月初,法國青年所發起的暴動正烈,世界各大媒體皆大幅報導此一事件。許多人對這樣的新聞有點意外,最常聽到的說法是:「法國這麼先進的國家,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從相關報導中知道,這次暴動主要是住在法國的非洲裔青年移民所發起,其中多數又是阿爾及利亞裔為主。無巧不巧,本片故事中正是以阿爾及利亞裔的法國青年扎努(Zano)為主角,所探討的題目也正好是自我認同與尋根。從這個觀點來看,導演似乎頗有先見之明的點出了這個法國社會中所面臨的問題。又或者說,這類新移民所帶來的國族認同與社會歧視現象,早已成為整個法國甚至是歐洲的普遍性問題。

會想要去提這個新聞事件,是因為本片中主角為了一個突來的靈感而興起的尋根之旅,乍看之下讓人感覺有點唐突甚至荒謬。但是,當我們對法國乃至整個歐洲近年來的發展有所瞭解時,會發現到導演運用音樂為主題與簡單的故事線所表達出對整個歐洲新社會的觀察,是那麼的深厚而有力,也那麼的撩動人心。

看起來好像很沉重的故事背景,卻在導演巧妙的節奏掌控之下,隨著一首又一首的歌曲,順暢輕快的行進著。而片中最精采的部分,也往往是以沒有任何對白的形式下,隨著音符的彈跳而將觀眾帶入角色的內心深處。

大多數人應該都會驚訝於導演對於各類音樂涉獵的廣度。尤其當得知片中的曲目都是導演本身所編製後,所能表現的大概除了對導演的崇拜之外還是崇拜吧!從他自身的說法中可以看到:「我用的曲子,除了搭配故事節奏的行進之外,更希望能用曲子來表現故事主角的心情。有時候,歌詞甚至是角色真正心境中的對白與延伸。」而從影片所傳達給我們的訊息來看,我覺得導演非常成功的作到了這一點。

於是,當兩人一早起來發現被吉普賽人給騙走了包包後,女主角隨著隨身聽裡的重拍電音耍寶似的狂舞,所展現的除了怒氣的發洩,也帶了點自我嘲諷的味道。而煽情的佛朗明哥舞曲伴隨著舞孃精采的舞蹈緊緊吸引了主角注意的同時,女主角的心裡似乎也跟舞孃誘人的身段一樣,渴望著去誘惑他人。甚至,當主角發現自己被甩,孤單一人步行離開時,沿路上踢倒酒瓶所發出的清脆響聲都像是主角的喃喃自語和抱怨。

隨著故事的進展,整個音樂的部分也慢慢進入了另一層境界,由開頭的心情獨白漸漸轉變成靈魂的昇華。從好不容易上了船後,對歸鄉的渴望,像是自我與故土互相間的呼喊與吸引。終於到了目的地,那種異國的陌生感搭配上傳統的地方歌曲,似乎述說著兩人心中的疑惑與掙扎卻又難掩心中的興奮。最後,儀式般的蘇非樂曲洗滌了心靈,在祖父的墓前,扎努將自己最重要的行李隨身聽與耳機當做了祭禮,伴隨著母語的吟唱,兩人也步入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從國族認同到自我認同,這已經是界線漸漸模糊的這個世界所會面臨的共同課題。導演用了一個讓人比較容易融入的手法,藉由節奏精采的樂聲,讓我們有機會進入這個新的世界,這裡所呈現的沒有對或錯,好與壞,而是一個盡情吸收並融入這個世界的態度。當我們把自我意識的籓籬撤除後,會發現自己得到的其實比想像中的更多。

洛基恐怖秀

洛基恐怖秀 撰稿 丘淳仁

要講洛基恐怖秀之前,不能不先提美國的午夜場電影史。從今年金馬影展觀摩片「B級電影史」的內容裡,我們可以看到午夜場電影在當地獨特的觀影模式與其背後所形成的次文化背景。而從影片DVD的特別收錄部分中,我們更是看到了影迷在戲院裡與影片劇情互動的瘋狂場面,這種儀式化的觀影方式,正是所謂Cult Film 的真正精髓,也是這類電影最最吸引人的趣味所在。

整整三十年後的今天,洛基恐怖秀仍然像過往一樣,每個週末在全美各地的午夜場戲院上映。這種奇特的現象,在台灣大概也只有四十年前的「粱祝」瘋可以讓我們稍稍揣摩一下那樣的狂熱,不過仍然相去甚遠。究竟是什麼樣的電影能夠吸引影迷這樣「週復一週」,樂此不疲甚至攜家帶眷的不斷到戲院中「膜拜」。它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

一直到現在下筆寫這篇文字,我的腦袋裡還在迴蕩著主角法蘭克的那句:「I’m just a sweet transvestite, from Tran~ssexual, Transylvania~, ha ha.」而在片中佔重要部份的歌曲,幾乎都有這種繞樑三日的能耐。甚至是第一次看這部片的人,也會不由自主的就跟著唱了起來。這就是Cult Film最大的魅力,也就是吸引觀眾模仿、崇拜的魅力。也許談談周星馳,能比較容易瞭解這樣的現象。

當「鹿鼎記」、「食神」、「少林足球」這些周星馳的經典作品在電視頻道上不斷重播的同時,也同樣吸引了一群人,他們模仿、甚至改編電影裡的對白,尤有甚者,在生活情境裡也能隨地應用這些台詞,例如:「對您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還有「我一秒鐘幾十萬上下,跟你們這些人胡混…」。相信只要稍微有看過前述電影的影迷,對這幾句話都不會陌生。

於是我們在紀錄影片中可以看到,洛基恐怖秀的放映現場,觀眾個個打扮成劇中人物的角色,開始跟著銀幕上的主角們對起戲來。例如,當片中的引言人出現,說出:「I would like…」時,觀眾就接「you would」,當他說:「if I may…」,觀眾就接「you may」諸如此類的制式化對白,開始固定的在每一次電影播放時出現。甚至每當男主角Brad的名字出現時,觀眾就大喊asshole(混球),女主角Janet的名字出現時,觀眾就喊slut(蕩婦)。所以就出現了 Brad Asshole與Janet Slut這兩個主角的新名字,也產生了觀影時的新笑點。

從這個角度看Cult Film或午夜場電影,似乎會讓人覺得,影片的文本似乎不具有太多討論的意義,實際上這類電影的趣味是來自於觀眾與影片的互動與創意。這樣的說法乍聽之下不無道理,但是實際上有點本末倒置。試想,若是一部毫無可取的電影,會有那種吸引一大群人年復一年的花那麼多時間去與之互動的魅力嗎?許多第一次看這類電影的人,常常會因為抓不到影片特有的節奏與對白特殊的幽默感而一頭霧水。甚至因為這類電影常常是低成本的獨立製作,讓大家對這些片子有種劣質、粗俗、壞品味(bad taste)的印象。當然這類片中也真的不乏頗低級又無意義的作品。但是,品味是會隨著時代改變的,看電影的品味更是這樣。曾幾何時,追殺比爾這樣的電影變成主流,周星馳成了金馬最佳導演。當時被稱為血腥、令人作嘔的電影,跟現在隨便一部PG13的電影比起來都像小孩扮家家酒一樣的可愛。講到這裡似乎有點扯遠,但是卻反映了一個現實。那就是,當初的另類變成了現代的主流。這也是電影「B級電影史」中,對午夜場電影所下的註解。

回來談洛基。當我們懷疑午夜場電影的文本內容有何意義時,洛基恐怖秀的文本內容似乎又異常豐富。事實上,洛基恐怖秀最早也是一部歌舞劇,名為「Rocky Horror Show」,於1973年在倫敦的一個小型實驗劇場揭幕。算是當時的前衛作品,主要倒不是因為其中的性解放觀念,畢竟當時性開放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洛基恐怖秀真正引人注意的部分反而是音樂,在幾乎沒有音樂劇採用搖滾樂來呈現的當時,洛基恐怖秀將搖滾與流行樂結合簡單易學的舞蹈動作,立刻造成了觀賞的熱潮。隨後才於1975年搬上大銀幕。大銀幕版本有了舞台劇出身的優秀演員Tim Curry主演全劇的靈魂人物Frank-N-Furter,可能聽到名字想不起來,不過只要看過一些好萊塢電影的影迷,一定對他的面孔不陌生。Tim Curry演過較有名的片子有「小鬼當家第二集」中的旅館經理,「獵殺紅色十月」的醫官,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彈指威龍」中的語言學教授。其參與演出的好萊塢電影不下數十部,但是其形象與洛基恐怖秀中可是大不相同了。在近期的作品中,Tim Curry的銀幕形象大都是好好先生,要不就是神經質的怪人,而共同的特質就是都有點娘娘腔。這也許是從洛基恐怖秀中所奠基的銀幕特色吧。

而片中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大明星,就是當年還是性感尤物的蘇珊莎蘭登。相較於現在的資深實力派女星路線,片中的蘇珊莎蘭登身材曼妙,走的是尖叫型花瓶(恐怖片中常有的那種只會尖叫,不會逃跑的女性角色)的性感路線。而實際上蘇珊在片中也的確犧牲色相的好好性感了一番,這可是現在不可能再看到的尺度了。相較於一般B級恐怖片中的花瓶角色,蘇珊所飾演的劇中角色珍妮則是個帶點單純,卻又有點悶騷的女孩。那種曖昧表情的詮釋,與劇終的一段歌舞表演,都可以看出這個看似花瓶的未來明星與眾不同之處。

當影片一開始,二十世紀福斯公司熟悉的標誌映在銀幕上的同時,卻傳出了與平時所聽到的雄壯配樂截然不同的編曲時,我就知道這是部需要用什麼心態來觀賞的電影了。音樂,絕對是本片最有特色的地方,與其說是音樂,倒不如說是歌曲。尤其是歌詞,本片中許多的KUSO歌詞絕對是經典中的經典,當然,前提是要對英文有點基本認識,不過這應該不只針對是本片,只要是英語電影,若是對其語言瞭解的不夠,那絕對會影響觀影的樂趣。從開始時男主角Brad向女主角 Janet求婚時,不斷的唱著:「Dammit, Janet.」就已經讓人很難忍住不笑。而經典的還有前面所提到的Frank出場時自我介紹的片段,這些惡搞、簡單、易學又不斷重複吟唱的歌詞,讓觀看者不知不覺的就學會了,也漸漸使得看電影像是去卡拉OK一樣。這種認同感的成功塑造,我想可能連編劇Richard O’Brien本人都不見得預料得到(順道一提Richard O’Brien本人也在片中飾演僕人一角)。而這樣的認同與歸屬感,也讓劇中主人翁Frank成為影迷膜拜的對象。當劇末Frank死亡掉入水池中時,雖然影片用了幾近荒謬的手法來處理,但是仍然難掩我心中的一點點失落,甚至像劇中男女主角一樣,雖然被他整的很慘,最後卻仍然有那麼一絲絲的感傷。

不論是角色塑造還是歌舞編排,洛基恐怖秀所呈現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表現與行為上的突兀。它所帶給觀眾的除了荒誕的劇情結構與一點點窺奇或奇觀的元素外,真正達到的其實是一種共同的歸屬感。而這種歸屬感,究竟是植基在文化的共同點上,亦或是每個人都有的那一點點渴望解放的心,還是簡單快樂的唱歌跳舞。我想可能都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