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月 13, 2006

2005金馬影展觀察

2005金馬國際影展觀察心得

今年因為台北電影節的舉行時間比去年延後,而金馬影展又因為哈利波特的上映時間而必須提前的關係,讓人覺得這次的金馬影展有一種很突然也很臨時的感覺。實際上從影展舉行期間的情況來看,所呈現出來的也有那麼一點「見招拆招、隨機應變」的味道,不過也多了幾分驚喜。

選片主題繁雜 觀眾選片困難

這次的影展,不管從影片的數量與主題的設定上來看,都比去年有大幅度的增加,光從影展選片手冊的厚度上就讓人驚艷。足足多了一倍的厚度,卻也同時使得選片難度增加。尤其這次的相關巡迴講座除了沒有個校園巡迴部份外,主要關於影片介紹的部分好像也只有套片首賣會那一場,其他則大多是針對特定主題的部分。對於一般平常較難接觸相關訊息的影迷而言,在這次的影展裡要想選到自己喜愛的片型,除了自己得多做功課外,運氣恐怕也佔了很大的成分。
而整個影展中,在主題規劃上也有相互交纏混雜與定位上的問題。大師饗宴大概是最沒有爭議的部分,但是其他的主題大多都有一些盲點了,像是影迷嘉年華就一直受到大家的討論。而全球視野的單元中,似乎也有點分配不均的感覺,例如亞洲地區有17部,但是拉美與非洲卻各只有五部和三部北美只有一部。雖然知道有時候各地區的片數分配有先天上的困難,但是看起來還是有點奇怪。

手冊簡介太過含糊

除了主題設定過多造成選片的困難外,影展手冊中對每部片的簡介大多太過含混,常常有交代不清的感覺。例如在匈牙利新浪潮中的「凡塵聖女(Johanna)」,整個簡介中講到了奇幻與性交等感覺上較有賣點的部分,卻沒有認真的告訴觀眾,這其實是部道道地地的歌劇,而且連歌舞都還不太算,其他類似的情況也比比皆是。
這樣的方式當然是為了票房上的考量,但是有時候會不會有反效果。畢竟金馬影展是一個常態性的影展,生意不是只做一次的。如果因為這樣一些「善意的謊言」而造成一個可能的潛在影迷以後再也不敢去看影展片,那這個損失不可謂不大。會有這樣的想法最主要倒不是我個人有這種經驗,而是聽了許多同學因為看到不少「地雷片」的抱怨,現場的觀察中,也發現本屆的影展裡,中途離席的觀眾人數明顯較往年多出許多,幾乎每場電影都有數位離席者。我想,會來看影展的人應該都已經是對電影有一定接受度的觀眾了,若還會有因看不下去而離席的情況,那顯然是對影片或主辦單位的一種抗議,個人認為這種情況不可小覷。

座談場次增加 驚喜不斷

這次影展最讓人驚喜的地方就是邀請的影片導演座談數量比起往年多很多,尤其一些頗具名氣的導演或演員都有出席,並參加映後座談,讓影迷們驚喜連連。
個人所參加的場次裡就碰上了「B級電影史」的導演Stuart Samuels與著名的達頓兄弟,尤其是Stuart Samuels更是從我看這幾次影展來印象最深刻的導演。他對觀眾的提問幾乎是每題細答到像是在上課一樣,而觀眾的發問也一個又一個的不間斷,最重要的是,那場午夜12點10分開演的片子映後座談是在半夜兩點開始,印象中一直到快三點才在策展人的抱歉聲中結束。而達頓兄弟的那場則是在「美麗蘿塞塔」的映後座談,這場的座談就沒那麼有趣了,甚至還有個發問者居然問了個導演才回答完的問題,當場引來全場觀眾的罵聲,大概是這場座談最有趣的地方。
其實從這次影展邀請導演員的方法上來看,有許多與其他廠商合作的部分。像是達頓兄弟的來訪就是與李崗先生的雷公公司所合作,其他幾位也都有相關的廠商贊助或合作,這應該是這次影展可以請到比往年更多的貴賓參加的原因之一吧。

舉辦時間之規劃應改善

雖說是為了因應華納影城的時間安排,無奈中將影展提前舉行,但是這個時段實在是有待商榷。尤其影展主要的觀眾群是大學生,而這兩週剛好是各大學院校的期中考週,對於票房一定有程度上的影響。而整個影展的前置作業感覺上也開展的嫌慢,幾乎在還搞不清楚有什麼片子的時候就要買票了。而還不確定這些片子的內容或方向時就要劃位了。這種情況應該除了對我們這些要做功課所以一定要看的學生比較沒影響外,對一般的觀眾應該就嚴重影響到了他們的觀影意願與權力。
另外,這次有幾場戲的播映時間實在嫌晚了點,午夜12點以後的幾乎是天天有,有的甚至還有晚到半夜1:40才開場的。影展片不比一般商業片或午夜場電影,那麼晚的時間對於影迷實在是一種毅力與耐力的煎熬。而且許多觀眾大多是學生又以女孩子居多,看完電影甚至已經三四點鐘,對許多甚至沒有交通工具的她們,真的是一道難題。

觀眾凝聚力不似往年活絡

今年的影展少了觀眾票選單的部分,感覺上好像就少了點參與感。記得去年幾場觀眾票選最高的影片像是「花與愛麗絲」、「寶萊塢之不可能任務」都有全場鼓掌喧鬧的場面出現,而兩部片在觀眾票選也獲得前十的名次,但今年好像就沒有這樣的熱鬧場面出現了。另外,這次主辦單位的櫃檯與留言版都設置在場地的最北邊,就整個動線上看,比較不能吸引出入人群的目光。雖然去年設置的位置也差不多,但是去年留言版與一些公告分布的位置比較平均,而會後的簽名或照相地點也比較分散。今年就全部都擠在一角,感覺上比較沒有那種凝聚力。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大體上來看,雖然對此次影展有諸多抱怨,但是也讓人看到本屆策展人的企圖心。感覺上,金馬影展有一年比一年更擴大的規模,也讓我們這些只能在台灣的學生或電影熱愛者有了更好的機會去接觸這些難得碰到的影片。當看到每次的影展所放映的片數越來越多,邀請的來賓也更多元,入場的觀眾也愈國際化,就讓人對這樣的影展舉辦更有認同。 當然,擴張時會遇到瓶頸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困難,但是只要一屆又一屆的辦下去,真正獲得成長的就不僅僅是影迷或是承辦的人員,而是健全整個台灣的電影市場與觀影口味。也幫身在這裡的我們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