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月 21, 2006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從電影開頭字幕表上看到導演、編劇與女主角是同一個名字時,這部電影就已經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畢竟連在好萊塢裡也沒幾個女性導演的現在,一部以女性為導演的中國大陸電影,是很有話題性的。而這部以中國影壇新起之秀徐靜蕾為主導者的小說改編影片,因為導、演一體(導演身兼女主角)的特殊性,使得我很難不從作者論的觀點來分析這部耗資兩千萬人民幣所完成的話題電影。

整部片除了導演本身的特殊性外,男主角姜文、攝影師李屏賓都算是大腕級的人物,尤其李屏賓那種精準的攝影機移動與光影的藝術性,在王家衛的「花樣年華」中已經有著完美的表現,在這部片中更是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我甚至想大膽的說,是李屏賓的攝影功力使這部電影真的活了起來。這當然不是說導演的表現不好,只是比較起來,攝影師的個人風格比起導演個人風格有更完整的呈現。

這樣的結果,使得這部電影給人有點迷路的感覺。小說改編電影本來就不容易,尤其是文學性強的小說,在節奏與角色鋪陳都和電影需求有著極大的差異。要能不照本宣科的表達原著內容,又不離開原著陳義太遠,是對編劇的極大考驗。導演徐靜蕾身兼導、編、演三職,照理說應該可以有極大的發揮空間,整部電影應該也是能徹底表現出其個人風格的成品才對。但是,也許是原著本身記述性的敘事,使得編劇在改寫時,很容易的就順著小說的篇章一步步的走了下去。所以我們在本片中並沒有看到很出人意表的場面調度或是一些改編電影如「時時刻刻(The Hours)」中的跳躍性剪接來呈現出時間平行性的類似情節。

當然,徐靜蕾本人在影片中的表演是很出色的。在對手是影帝姜文的挑戰下,徐靜蕾不管是在角色性格的掌握或是對手戲對抗性的拿捏上,都很有影后的架式。印象最深的場景就是在戲園看戲的一段,女主角一方面跟黃覺所飾演的軍人男友冷戰,一方面又深情款款的望著那個讓她難忘的舊情人姜文與其他女人打情罵俏,那種融冷艷、愛慕與嫉妒於一體的演技,堪稱整部電影中最精采的橋段。

但是,若從導演的角度上來看,雖然得到西班牙聖賽巴斯汀影展的最佳導演獎,我仍然覺得徐靜蕾在本片的表現不算優秀。感覺上,整部電影仍然只像是個場景與成本放大了的「花樣年華」或是「阮玲玉」。也就是說,攝影師李屏賓把王家衛的影像詩學給帶了過來,而徐靜蕾將原著場景從原來預設的現代改到30、40年代的劇本更動,也只是讓我們看到一個與阮玲玉故事相似的大時代背景罷了。這也是為何前面會提到攝影救活了整部片的最大原因。
其實,電影越看越多後,有時候發現電影還真的是一門影像的藝術。在沒有受過電影教育之前,我們常常會把電影的重點放在劇情的進展與角色的表演上,對於攝影機的運用甚或所謂電影語言或是影像詩學的概念就很少有所體悟。但是,從蔡明亮、王家衛、侯孝賢或是西班牙的維克多‧艾理斯(Victor ERICE)、伊朗的阿巴斯(Abbas)的影片中,我們可以漸漸看到電影有時候也可以是純影像的。有時候一個鏡頭可以表現出的內容勝過千言萬語,就算是如岩井俊二的青春電影「花與愛麗絲」,攝影師篠田昇也展現了過人的攝影機表現,使得一部原來可能只是通俗偶像電影的影片有了更值得玩味的深度。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應該也算是精采的作品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