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月 12, 2006

北非行路遙

北非行路遙 丘淳仁

要拍一部以音樂為主題的電影,究竟有多少種呈現方式?最常見的可能是歌舞片,以表現手法來呈現。也有許多以自傳式半紀錄片的寫實手法,呈現音樂世界的美好(或灰暗)。但是,有沒有影片能使樂曲自己說話,又呈現出豐富人文內涵的呢?【北非行路遙】給我們帶來的就是這種音樂與故事相輔相成,合而為一又各有表現的經典作品。

猶記得今年十一月初,法國青年所發起的暴動正烈,世界各大媒體皆大幅報導此一事件。許多人對這樣的新聞有點意外,最常聽到的說法是:「法國這麼先進的國家,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從相關報導中知道,這次暴動主要是住在法國的非洲裔青年移民所發起,其中多數又是阿爾及利亞裔為主。無巧不巧,本片故事中正是以阿爾及利亞裔的法國青年扎努(Zano)為主角,所探討的題目也正好是自我認同與尋根。從這個觀點來看,導演似乎頗有先見之明的點出了這個法國社會中所面臨的問題。又或者說,這類新移民所帶來的國族認同與社會歧視現象,早已成為整個法國甚至是歐洲的普遍性問題。

會想要去提這個新聞事件,是因為本片中主角為了一個突來的靈感而興起的尋根之旅,乍看之下讓人感覺有點唐突甚至荒謬。但是,當我們對法國乃至整個歐洲近年來的發展有所瞭解時,會發現到導演運用音樂為主題與簡單的故事線所表達出對整個歐洲新社會的觀察,是那麼的深厚而有力,也那麼的撩動人心。

看起來好像很沉重的故事背景,卻在導演巧妙的節奏掌控之下,隨著一首又一首的歌曲,順暢輕快的行進著。而片中最精采的部分,也往往是以沒有任何對白的形式下,隨著音符的彈跳而將觀眾帶入角色的內心深處。

大多數人應該都會驚訝於導演對於各類音樂涉獵的廣度。尤其當得知片中的曲目都是導演本身所編製後,所能表現的大概除了對導演的崇拜之外還是崇拜吧!從他自身的說法中可以看到:「我用的曲子,除了搭配故事節奏的行進之外,更希望能用曲子來表現故事主角的心情。有時候,歌詞甚至是角色真正心境中的對白與延伸。」而從影片所傳達給我們的訊息來看,我覺得導演非常成功的作到了這一點。

於是,當兩人一早起來發現被吉普賽人給騙走了包包後,女主角隨著隨身聽裡的重拍電音耍寶似的狂舞,所展現的除了怒氣的發洩,也帶了點自我嘲諷的味道。而煽情的佛朗明哥舞曲伴隨著舞孃精采的舞蹈緊緊吸引了主角注意的同時,女主角的心裡似乎也跟舞孃誘人的身段一樣,渴望著去誘惑他人。甚至,當主角發現自己被甩,孤單一人步行離開時,沿路上踢倒酒瓶所發出的清脆響聲都像是主角的喃喃自語和抱怨。

隨著故事的進展,整個音樂的部分也慢慢進入了另一層境界,由開頭的心情獨白漸漸轉變成靈魂的昇華。從好不容易上了船後,對歸鄉的渴望,像是自我與故土互相間的呼喊與吸引。終於到了目的地,那種異國的陌生感搭配上傳統的地方歌曲,似乎述說著兩人心中的疑惑與掙扎卻又難掩心中的興奮。最後,儀式般的蘇非樂曲洗滌了心靈,在祖父的墓前,扎努將自己最重要的行李隨身聽與耳機當做了祭禮,伴隨著母語的吟唱,兩人也步入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從國族認同到自我認同,這已經是界線漸漸模糊的這個世界所會面臨的共同課題。導演用了一個讓人比較容易融入的手法,藉由節奏精采的樂聲,讓我們有機會進入這個新的世界,這裡所呈現的沒有對或錯,好與壞,而是一個盡情吸收並融入這個世界的態度。當我們把自我意識的籓籬撤除後,會發現自己得到的其實比想像中的更多。

沒有留言: